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研究发现我国茶园主要害虫茶尺蠖存在两个近缘种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肖强研究员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合作研究明确了我国茶园广泛分布、形态极其相近且均在茶园为害的茶树害虫茶尺蠖可分为灰茶尺蛾Ectropisgrisescens (Warren, 1894)和茶尺蠖 Ectropisobliqua (Prout, 1915)
全文: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肖强研究员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合作研究明确了我国茶园广泛分布、形态极其相近且均在茶园为害的茶树害虫茶尺蠖可分为灰茶尺蛾Ectropisgrisescens (Warren, 1894)和茶尺蠖 Ectropisobliqua (Prout, 1915)两个近缘种,相关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近期的《昆虫学报》和封面文章《应用昆虫学报》上。
       茶尺蠖是我国茶园最主要的食叶类害虫,广泛分布于各茶区,常年对茶叶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为了有效控制茶尺蠖为害,我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究采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防治,2005年该病毒制剂取得了生物农药登记许可,开始在茶园大面积使用。近年来,在推广应用病毒制剂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地理种群的茶尺蠖在田间对病毒敏感性存在差异,前期研究认为不同地理种群的茶尺蠖存在种群分化,但是,这种分化是否可以分成不同的种?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对病毒敏感性存在差异的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进行遗传杂交和形态学研究,其遗传杂交结果表明杂交后代的幼虫发育厉期异常、幼虫化蛹率下降、蛹羽化率降低、羽化后的成虫雌雄性比严重失调,无法继代繁殖,说明茶尺蠖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比较尺蛾科分类的26个形态参数表明,不同地理茶尺蠖种群间在额宽、复眼大小、前翅大小、抱器瓣和后阴片等12个形态特征差异极显著,在钩形突基宽、角状器大小形状和后阴片基宽等6个形态特征差异显著。这些研究表明,广泛分布于我国茶园的茶尺蠖不是一个种,而是存在灰茶尺蛾Ectropisgrisescens和茶尺蠖 Ectropisobliqua两个近缘种。
       这一研究结果,较好地解释了田间茶尺蠖种群对病毒敏感性差异的现象,对厘清茶尺蠖的种类、指导茶尺蠖的防治特别是生物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也显示形态上的差异仍然是细微的,两个近缘种的分布区域尚不明确,即使在同一省份还同时存在不同的种,后续将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
\
[2图]茶树次生代谢途径基因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调控研究取得新进展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类黄酮、咖啡碱和茶氨酸是茶树中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在茶树的不同组织部位和发育时期含量差异显著,对茶叶色、香、味的形成和保健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近日,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团队、茶树遗传育种团队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等合作对这些关键代
全文:       类黄酮、咖啡碱和茶氨酸是茶树中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在茶树的不同组织部位和发育时期含量差异显著,对茶叶色、香、味的形成和保健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近日,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团队、茶树遗传育种团队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等合作对这些关键代谢产物的合成基因在茶树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和调控模式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对茶树的13个不同组织部位进行转录组测序,得到了34.7万条特异的茶树基因序列。序列比较发现,不同组织部位表达的基因数目差异显著,其中幼嫩组织,例如芽和嫩叶中表达数目较多;而随着茶树的生长发育,较老的组织,例如老叶、根和花中基因的表达数目较少。虽然不同组织部位中基因表达的数目不同,但是基因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水平差异较小。在得到的转录组数据库中,找到了1719个基因参与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其中206个基因参与类黄酮、咖啡因和茶氨酸的合成。对这些基因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某些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部位特异性。通过功能注释和次生代谢途径基因在不同组织部位表达的关联分析,找到了339个可能调控类黄酮、咖啡因和茶氨酸合成途径基因的转录因子。此外,某些转录因子还可能参与调控多条代谢途径。

       该研究获得的基因数据及基因表达模式结果为新基因的挖掘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在《BMC Genomics》(《BMC基因组学》)(DOI:10.1186/s12864-015-1773-0)上发表。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支持。
\

\

茶树抗寒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茶树的抗寒机理研究对选育高抗优质茶树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是茶树生理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十二五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等多个项目资助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遗传育种团队在茶树抗寒响应分子作用机理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遗传育种团队通过对茶树冷驯化过程
全文:        茶树的抗寒机理研究对选育高抗优质茶树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是茶树生理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十二五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等多个项目资助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遗传育种团队在茶树抗寒响应分子作用机理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遗传育种团队通过对茶树冷驯化过程不同阶段的差异基因的研究,发现1770个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表明,碳水化合物代谢及钙离子信号途径在茶树抗寒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该团队克隆报道了多个与茶树抗寒相关基因,还分离了茶树中的水通道蛋白基因CsAQP家族,系统分析了其在茶树响应低温等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一步从分子层面揭示了茶树对低温的响应机制。

  近日,该团队在糖介导的茶树抗寒机理研究中又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对冷驯化中茶树抗寒生理指标测定,以及对茶树叶片组织亚细胞结构变化的观察,结果表明冷驯化能够促进茶树叶绿体中淀粉粒的水解,并成功克隆了59个涵盖淀粉代谢、可溶性糖代谢、糖转运及糖信号转导等通路的关键基因,并对其在冷驯化过程中的表达模式进行检测,发现其中多个基因表达差异显著,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该团队提出了茶树中糖介导的抗寒响应机理模型。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植物分子生物学》上(DOI: 10.1007/s11103-015-0345-7)。

  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茶树抗寒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抗寒育种提供了理论支持。


 

茶树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取得重要进展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遗传图谱既是茶树遗传研究的重要手段,又是加速茶树分子标记育种的有力工具。长期以来,由于作图群体类型和分子标记数量的限制,已构建的茶树遗传图谱在标记密度、基因组覆盖度等方面都有待提高。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团队构建了首张茶树高密度遗传图谱。该团队
全文:。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团队构建了首张茶树高密度遗传图谱。该团队采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一个F1全同胞家系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了101091个高质量的序列标签
茶叶中蒽醌污染物来源评价及残留控制技术研究项目启动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4月15日,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茶叶中蒽醌污染物来源评价及残留控制技术研究”项目启动会在我所召开。浙江省科技厅农村处处长叶翠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副所长阮建云及项目相关人员参加会议,省科技厅农村处叶祥发副处长主持启动会。   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
全文:        4月15日,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茶叶中蒽醌污染物来源评价及残留控制技术研究”项目启动会在我所召开。浙江省科技厅农村处处长叶翠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副所长阮建云及项目相关人员参加会议,省科技厅农村处叶祥发副处长主持启动会。
  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和浙江省茶叶加工技术研究院共同承担。项目主持人陈宗懋院士介绍了项目立项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等内容,并重点介绍了该项目的实施方案。项目合作单位分别汇报了所承担项目的相关工作。会上,各合作方就项目进度安排、实施细节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
  叶翠萍处长对该项目的启动给予肯定,并指出该项目充分体现了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服务产业发展的宗旨,希望项目组克服困难,圆满完成项目任务。杨亚军所长表示,将认真履行好主持单位的职责,全力支持该项目的研究工作,并希望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查明茶叶中蒽醌污染物来源,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为保障我国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1图]儿茶素组分调控研究取得新进展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儿茶素是茶叶最重要几类品质与生化成分之一,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儿茶素组分调控的研究一直是茶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通过对儿茶素组成差异较大的两个茶树品种(龙井43,中黄2号)遮荫与不遮荫条件下儿茶素组分含量测定
全文:(EGCG、EGC、GC)组成比率的影响较小。进一步通过转录组测序从10.99万条基因序列中发现了4个影响该儿茶素组成比率的关键基因,即CsF3′5′H1, CsF3′H1, CsF3′H2和CsF3′H3
[2图]茶树白化代谢调控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安吉白茶”是茶树的一个特异品种,其特异性主要表现在春季新梢叶色的可逆性白化现象。在白化过程中,伴随着新梢叶绿素含量的急剧下降,茶树的代谢谱随之也发生了变化。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团队对“安吉白茶”白化期和绿期的代谢谱进行了比较分析,共得到65个差异显著的代
全文:     “安吉白茶”是茶树的一个特异品种,其特异性主要表现在春季新梢叶色的可逆性白化现象。在白化过程中,伴随着新梢叶绿素含量的急剧下降,茶树的代谢谱随之也发生了变化。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团队对“安吉白茶”白化期和绿期的代谢谱进行了比较分析,共得到65个差异显著的代谢产物。这些差异代谢产物主要属于碳固定途径,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和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与绿期相比,白化期的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和氨基酸代谢途径受到了显著影响,表现为糖、糖的衍生物和表儿茶素含量显著降低,而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

  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茶树白化代谢调控机制。研究结果在《PLoS One》(《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 (DOI:10.1371/journal.pone.0139996)上发表。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支持。

\

“安吉白茶”白化时期与绿期的差异代谢产物网络

\
“安吉白茶”四个不同时期的叶片和叶绿素含量


 

茶叶消费研究取得新进展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产业经济课题组论文《什么因素在影响中国城市居民茶叶消费量?--一个实证研究》被国际消费研究领域的知名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接收。   论文构建模型测度了个人特征、经济、消费习惯因素
全文: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产业经济课题组论文《什么因素在影响中国城市居民茶叶消费量?--一个实证研究》被国际消费研究领域的知名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接收。

  论文构建模型测度了个人特征、经济、消费习惯因素对城市居民茶叶消费量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研究发现,茶叶消费量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外部饮茶环境对茶叶消费量有显著影响,个人收入对茶叶消费量有显著的提升效应,而价格对茶叶消费量有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消费习惯对茶叶消费量也有显著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扩大茶叶消费与或开展茶叶营销的具体建议。该论文对认识我国茶叶消费基本规律、探究扩大消费的有效途径、进行茶叶质量安全评估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图]茶叶科技进展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茶树次生代谢调控研究取得新进展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栽培创新团队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茶树次生代谢调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利用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成像、氧电极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系统研究了CO2浓度升高环境下,茶树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碳氮代谢以及次生代谢的响应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综合性学术
全文:浓度升高环境下,茶树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碳氮代谢以及次生代谢的响应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综合性学术期刊《科学报告》上。   图1. CO2浓度升高对茶树叶片中品质成分含量的影响
[3图]【茶叶科技前沿】茶园主要害虫灰茶尺蠖性信息素的研究取得突破
作者:暂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新闻
描述: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明确了茶园主要害虫灰茶尺蠖性信息素主成分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以及不同配比的田间引诱效果。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一步与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联合研制开发了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诱芯产品,现已面市。经浙江、四川和湖
全文: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明确了茶园主要害虫灰茶尺蠖性信息素主成分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以及不同配比的田间引诱效果。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一步与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联合研制开发了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诱芯产品,现已面市。经浙江、四川和湖北等6省15个县市的试验示范取得了理想的诱捕效果。

 

长期以来,茶园主要害虫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常被误认为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灰茶尺蠖是茶尺蠖的近缘种。此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陆续开展了灰茶尺蠖生物学特性以及与茶尺蠖的差异比较等方面的研究。

灰茶尺蠖的性信息素作为识别和专一的引诱剂,是进一步研究灰茶尺蠖的分布范围和开展预测预报的重要手段。研究人员采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和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GC×GC/TOFMS)等方法,从灰茶尺蠖性腺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能够引起灰茶尺蠖雄成虫电生理活性的物质和化学结构。研究发现灰茶尺蠖性信息素含有Z3Z6Z9-十八碳三烯(Z3Z6Z9-18:Hy)和Z3Z9-6,7-环氧-十八碳二烯(Z3Z9-6,7-epo-18:Hy)两个活性成份;进一步的田间诱捕试验结果显示,两种信息化合物混合物对雄性灰茶尺蠖成虫的诱捕效果明显优于两个单剂的效果,且两种信息化合物之间的含量比对诱捕效果影响明显。

 

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灰茶尺蠖信息素研究领域的空白,对进一步利用性信息素防控灰茶尺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近日,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SCI收录期刊《农业与食品化学》(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Food Chemistry)上,华南农业大学马涛助理研究员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肖强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

 

诱捕的成虫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