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3)
按栏目分组
茶文化 (13)
按年份分组
2013(2)
2012(1)
2011(3)
2010(2)
2009(2)
2007(2)
1979(1)
按来源分组
茶.健康天地(2)
农业考古(2)
英语学习(新锐空间)(1)
中国茶叶(1)
茶·健康天地(1)
江苏陶瓷(1)
茶世界(1)
现代装饰(理论)(1)
老年世界(1)
上海百货(1)
家饰(1)
相关搜索词
悠远的品茶器具
作者:暂无 来源:家饰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器具  品茶 
描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文化,将继续传承、发展下去。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过程中,伴随着时间的演变,任何“新品”也会逐渐黯然失色。然而,总会有一些文化,直到现代,都始终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拥护,并被继承和发展。
下午茶从精致茶具开始
作者: 奶茶  来源:上海百货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茶具  点心  器具  品味  食具 
描述:春光明媚,是享用下午茶的好时光。就英国正式的下午茶来说,对于茶桌的摆饰、食具、茶具、点心盘等都非常讲究。精致的茶器具组合搭配最爱的茗茶,可让下午茶时光变得更加有滋有味。从现在开始,挑选一套精致的茶具,好好品味你的茶,好好品味你的生活吧!
茶具与茶的搭配
作者: 力里  来源:老年世界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茶具  器具  质地  色泽  搭配 
描述:选择茶具,除了注重器具的质地之外,还应注意外观的颜色。只有将茶具的功能、质地、色泽三者统一协调,才能选配出完美的茶具。[第一段]
茶文化与陶瓷茶具
作者: 杨娟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相结合  器具  日用陶瓷  造型  装饰  审美功能  饮茶  茶文化  陶瓷茶具  实用功能 
描述:陶瓷茶具是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结合的产品,实用功能是陶瓷茶具的基础,文化内蕴则是陶瓷茶具的灵魂。陶瓷茶具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精美的装饰及陶瓷本身的质地与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茶具概述
作者: 陈文华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茶具  用具  茶器  古代  器具  茶经  制茶  饮茶 
描述:一.茶具定义茶具就是饮茶的器具,古代也称为茶器或汤器。在古代茶具是指种茶、制茶的用具,如陆羽《茶经.二之具》中所列嬴、灶、甑、杵臼、规、承、衤詹、芘莉、、朴、焙、贯、穿、育等,《茶经.三之造》中就
简述中国茶具发展史
作者: 徐结根  来源:茶世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茶叶  茶具  清代  器具  中国茶  发展史  唐代  饮茶  茶文化  日常生活 
描述:一、茶具概述茶具是我国茶文化中最为瑰丽多姿的组成部分,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茶具随着茶叶的应用与人们生活的发展,经过多次改良和变革,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中国竹木茶具欣赏
作者: 华夏  来源:茶.健康天地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竹木  茶具  材料制作  竹编  内胎  器具  实用价值  无污染  饮茶  欣赏价值 
描述:隋唐以前,我国饮茶虽渐次推广开来,但属粗放饮茶。当时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而成。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8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这种茶具来源广、制作方便、对茶无污染
《茶具图赞》疏解
作者: 丁以寿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结构特征  茶具  器具  拟人化  文化意味  疏解  南宋  形制 
描述:《茶具图赞》,南宋审安老人著,成书于南宋咸淳己已(1269)年。《茶具图赞》选取了点茶道中的十二种器具,根据其特性和功用,以拟人化手法赋予其姓,配以名、字、号,拟以官爵,系以赞,并附以图。取姓的原则
茶器、茶具与茶饮
作者: 张剑  来源:江苏陶瓷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茶叶  汉宣帝  器具  陆羽  王褒  紫砂壶  西汉  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前  陶瓷茶具 
描述:茶器茶具是茶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第一次出现茶具两字是在西汉王褒所撰里.是一篇游戏文字,作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可赏可藏的竹编茶具
作者:暂无 来源:茶·健康天地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竹木  经济  茶具  竹编  内胎  器具  实用价值  文物价值  饮茶  制作 
描述:竹木茶具在历史上,广大农村包括茶区,很多人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价廉物美,经济实惠,但现代已很少使用。在我国南方,如海南等地有用椰壳制作的壶、碗来泡茶的,经济而实用,又具有艺术性。用木罐、竹罐装茶,则仍然随处可见,特别是福建省武夷山等地的乌龙茶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