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4)
按栏目分组
茶科学 (4)
按年份分组
1998(1)
1987(2)
1986(1)
按来源分组
福建茶叶(4)
相关搜索词
制茶发酵中茶色素形成生化机理
作者: 萧伟祥 钟瑾 萧慧 李大祥  来源:福建茶叶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化机理  制茶发酵  形成  茶色素 
描述:本文阐述了制茶发酵中茶色素形成生化反应及其形成机理。指出茶色素是以儿茶素二聚物和儿茶素低聚合物为主体。前导物除儿茶素外还有原花色素、黄酮酸及其苷和酚酸类等。
制茶发酵理论与制茶实践
作者: 萧伟祥  来源:福建茶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物氧化  PPO活性  制茶发酵  揉切  多酚类物质  红茶  无氧  萎凋  揉捻  茶叶发酵 
描述:十六世纪末,我国创制出红茶。红茶制造中叶片由绿变红,形成了独特的色、香、味品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生物科学和化学的发展,十九世纪末便开始了制红茶理论的研究。1890年古在(Kosai Y.)提出了制茶的“微生物发酵说”,认为茶叶发酵是微生物的作用过程。1893年班伯(Bamber M.K.)却认为是一种单纯的化学变化,称之为氧化过程,不称为发酵过程。后来曼恩(Mann N.)于1901~1904年证实微生物杀灭后,茶叶还能进行发酵,微生物在制茶发酵中不起重要作
制茶发酵的生化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 萧伟祥  来源:福建茶叶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萎凋叶  红茶香气  生化机制  制茶发酵  揉切  邻醌  儿茶素  挥发性物质  茶叶发酵  研究进展 
描述:红茶属发酵茶类,制茶发酵通常是指从揉切(揉捻)开始的发酵过程。制茶发酵生化机制的研究在19世纪末就开始了。1902年Bam-ber和Wright认为鲜叶制成红茶是在酶的催化下发生的,而不是以前所认为的微生物的作用。其后曼斯卡亚(Maнckaя,1935),波库恰瓦(Бокуuавa,1947—48),Lamb
论制茶发酵的生化机制——兼与萧伟祥副教授商榷
作者: 王泽农  来源:福建茶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化机制  亏缺  制茶发酵  邻醌  有色物质  白茶  酶系  红茶  萎凋  茶叶发酵 
描述:《福建茶叶》,1986,第二期萧伟祥副教授所发表的《制茶发酵的生化机制研究进展》(以下简称“进展”),综合评述了近年来关于制茶发酵生化机制各家的研究报导,涉及茶叶发酵和呼吸的联系和发酵茶香气的形成,超越过去有些人把茶叶发酵局限于“儿茶酚”(即儿茶素)氧化,茶叶“转红”的范围,这对今后制茶理论的探讨,开阔了视野。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