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学位论文(26)
按栏目分组
茶科学 (26)
按年份分组
2015(1)
2014(2)
2013(5)
2012(1)
2011(1)
2010(2)
2009(3)
2008(2)
2007(4)
2006(3)
2005(1)
2003(1)
按来源分组
福建农林大学(26)
相关搜索词
茶树新品系农星系列区试相关性状及品质研究
作者: 翁贵凤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物学特性  品质分析  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  香气成分  茶树 
描述:试验对不同区试点农星系列茶树新品系的生物学特性、叶片解剖结构进行观测;试制了乌龙茶、红茶等不同茶类,分析其生化成分,对感官品质进行评定;探讨了不同茶树新品系的鲜叶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及闽北乌龙茶成品
闽台主要茶树品种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
作者: 彭艾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亲缘关系  遗传多样性  SRAP标记  茶树  花粉形态 
描述:SPSS11.5聚类软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旨在对闽台茶树品种分类及引种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闽台茶树花粉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花粉形态特征较为一致:花粉粒多呈长球形,极面观为裂圆形或近
我国39个茶树品种的RAPD与ISSR分析
作者: 林郑和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亲缘关系  遗传多样性  RAPD  茶树  ISSR 
描述:我国茶树的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本研究以分布在全国的39个茶树品种为对象,利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结果如下: 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茶树内生枯草芽孢杆菌的研究
作者: 洪永聪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内生  防病  抗菌蛋白  茶树 
描述:最终从茶树体内分离、筛选获得14株能对四种茶叶斑病菌拮抗作用强的芽孢杆菌菌株。经进一步鉴定,菌株TL2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14个目标菌株都具有能在茶树体内内
茶树内生细菌对茶炭疽病的防病机制研究
作者: 陈百文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筛选  防病机制  茶炭疽病  内生细菌  茶树 
描述: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福建主要茶树品种及其有性后代为供试材料,分别探讨了茶树内生细菌的分布规律、有效菌株的筛选及对茶炭疽病防病机制。1、初步探明了茶树的根、茎、叶中均存在大量的内生细菌及其
茶树内生细菌TL2分离鉴定及抗病机理的研究
作者: 来玉宾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防病机理  内生细菌  抗菌蛋白  茶树  生物学功能 
描述:茶树叶片分离到264株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从中筛选出14株拮抗能力强的作为目标菌株,测定它们对于四种茶树叶斑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拮抗能力,菌株TL2的拮抗效果最好;室内盆栽试验表明TL2
ISSR和TRAP分子标记在茶树遗传多样性分析上的应用研究
作者: 唐玉海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亲缘关系  遗传多样性  TRAP  茶树  ISSR 
描述:我国茶树的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本研究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TRAP技术分别对分布在全国的51个茶树品种和16个茶树品种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结果如下:1.在前人研究
中国苍耳遗传结构的ISSR分析与茶树体胚发生研究
作者: 周山勇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苍耳  体胚发生  ISSR  茶树  遗传结构 
描述:本研究以我国15个省的16个野生苍耳居群(含2个种和1个变种,即苍耳、蒙古苍耳和近无刺苍耳)为材料,利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结构分析;同时,还以茶树“铁观音”品种幼胚为材料,对茶树幼胚的直接体胚
‘白鸡冠’茶树响应光调控的基因差异及理化特征分析
作者: 吴全金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光照敏感型  白化  叶绿素缺失  叶绿体超微结构  茶树  差异基因表达谱  转录组测序 
描述:新梢白化茶树是一种珍稀的种质资源,其叶色变化和特异性成分的机理成为茶叶科研的热点和难点。‘白鸡冠’作为一种可稳定遗传的白化芽叶茶树,是茶树育种的良好材料,对其生理生化和表达调控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
果、茶树对可溶性有机氮的吸收性能及其差异研究
作者: 高雪梅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可溶性无机氮  可溶性有机氮  茶树    吸收与迁移  同位素示踪 
描述:吸收SON及其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13C、15N双标记甘氨酸处理的枇杷、龙眼和茶树地下部的δ13C丰度值显著高于对照和15N标记铵态氮、硝态氮处理;除龙眼在甘氨酸培养72h时13C增量略有下降外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