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茶豆间作对幼龄茶树生长影响
作者: 唐劲驰 赵超艺 黎健龙 唐颢  来源:2008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生长性状  幼龄茶树  茶豆间作 
描述:采用2个大豆品种和2个茶树品种,分春、夏两季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英德基地茶园土上进行田间试验,探讨幼龄茶树与大豆间作对茶叶生长、杂草控制、病虫害防治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龄茶园中间种大豆,能有效促进茶树生长,增加茶叶产量、增强幼龄茶园的树势、培养树冠,为成龄茶园的丰产打下基础;同时茶、豆间作还能有效改善茶园小气候、减少虫害和杂草的发生。因此选择适宜的大豆品种进行茶、豆间作,可以改善茶园微生态环境,提高茶叶产量,是一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栽培方式。
滴灌施肥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研究
作者: 唐颢 吴家尧 黎健龙 吴利荣 唐劲驰  来源: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茶叶  产量品质  土壤性状  滴灌施肥 
描述:为了探究滴灌施肥在茶园应用的综合效应,以常规施肥作为对照,设计了3个不同氮肥用量(30kg/667m~2、20kg/667m~2、10kg/667m~2),研究了滴灌施肥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滴灌施肥处理增产显著,茶叶总产量增加3.43%~9.29%,但茶叶品质差异不显著。施肥量与茶叶产量呈现较明显的正相关,以年施氮量20~30kg/667m~2产量较高。滴灌施肥
茶树与大豆间作研究
作者: 黎健龙  来源:华南农业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作物生态  大豆  间作  经济效益  茶树 
描述:本文从茶园生态系统平衡调节作用的角度出发,通过试验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提高养分利用率和防治病虫害方法的有效性,在华南茶园生态系统中建立茶-豆科作物复合生态技术;研究幼龄茶树与大豆间作对茶叶生长、病虫害防治以及对茶园土壤养分变化过程的影响,揭示了茶豆间作复合生态技术对维护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发挥科技优势 推进我省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作者: 赵超艺 凌彩金  来源:2011广东茶产业发展论坛(专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本文详细分析了广东省茶叶质量安全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介绍了我所近年来在该领域中的一些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并提出了立足广东茶叶资源和区域特点,发挥科技优势,在政策、监管、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茶树水分胁迫田间参数自动采集系统
作者: 孙道宗 王卫星 唐劲驰 姜晟  来源:第二届植物需水与调控技术交流暨现代节水农业科技成果推介会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田间参数  无线传感器网络  系统  水分胁迫 
描述:为了精确判断茶树水分胁迫情况,以Jackson的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模型中的参数为监测对象,研制了一套茶树水分胁迫田间参数自动采集系统,实现对表征茶树发生水分胁迫的茶树自身生理参数及茶园物理环境参数的自动监测。系统通过不同的传感器节点分别监测茶树的冠层温度、茶园的土壤湿度和土壤热通量、太阳净辐射、风速及空气温湿度。通过所采集的上述参数,结合Jackson的CWSI模型,便可精确计算出茶树水分胁迫指数,用于指导灌溉,避免茶树发生干旱胁迫或过度灌溉。系统充分利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便捷性,各传感器节点所
凤凰山丛古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AFLP分析
作者: 晏嫦妤 萧力争 李家贤 罗军武 赵超艺  来源:全国“植物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研讨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本研究采用 AFLP 技术,选用分辨能力强多态性高的5对引物组合对34个凤凰单丛古茶树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对引物共扩增出438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87.6条带,多态性条带348条,多态性频率为79.3%。34个凤凰单丛古茶资
基于表型参数和SRAP标记的广东茶树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
作者: 沈程文 黄意欢 黄建安 罗军武 赵超艺  来源: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表型性状  SRAP  茶树 
描述:茶树育种和资源保存的成功依赖于对基因库资源遗传变异的数量、分布及其进化关系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利用传统的形态和农艺性状相结合考察茶树的遗传变异和进化关系比较困难,而分子标记则是研究茶树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的有效工具。本研究采用表型鉴定与SRAP分子标记对25份广东茶树种质和5份对照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系统评价和分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Pearson相关和Fartherest neighber聚类分析对30份样本的10个表型性状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发现,10个表型性状间的45对组合中,14对性状呈显著相关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