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图片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8)
按栏目分组
茶文化 (8)
按年份分组
2015(2)
2014(1)
2012(1)
2010(1)
2009(1)
2002(1)
1997(1)
按来源分组
影剧新作(2)
黄梅戏艺术(1)
戏剧之家(上半月)(1)
台湾戏专学刊(1)
芒种(1)
中国戏剧(1)
农业考古(1)
相关搜索词
赣南客家采茶戏传统曲牌唱腔的风格特点
作者: 张宇俊 黄玉英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腔一调  茶戏  灯戏 
描述:我国的戏曲音乐十分丰富多彩,三百多个剧种,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唱腔风格特色,因为唱腔是区分剧种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戏曲艺术的主要特征.赣南客家采荼戏的音乐十分优美动听,客家地域风格突出.现存有三百多首传统曲牌.本文着重从十个方面,对赣南客家采茶戏的传统曲牌唱腔风格特点进行研究和归纳.
南昌采茶戏继承与创新之我见
作者: 李文芳  来源:影剧新作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湖北黄梅  采茶灯  南昌采茶戏  五大流派  赣北  舞台戏剧  民间小调  灯戏  采茶歌  发声方法 
描述:南昌采茶戏在江西采茶戏五大流派中属于赣北流派,至今约有180年的历史。它发脉于载歌载舞的采茶灯戏,扮唱《十二月采茶歌》及各种民间小调,以南昌、新建两县为中心逐步发展起来的。明末清初之际,茶灯戏开始兼演一旦一丑的小戏,内容上也不再局限于表现茶事,而是出现了大量的表现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内容,如《秧麦》《扳笋》《卖杂货》等。
新语境下吉安采茶戏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 曾慧荣  来源:影剧新作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方戏曲  音乐唱腔  吉安采茶戏  地方剧种  曾慧  舞台语言  曲牌体  杂调  灯戏  当地方言 
描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娱乐方式的网络化,吉安采茶戏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吉安采茶戏正在逐渐淡出观众的生活,甚至是被遗忘,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群体,对于吉安采茶戏非常陌生;一方面新媒介给采茶戏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传承和保护吉安采茶戏,有利于丰富庐陵文化,有利于使这一地方剧种进一步发扬光大,在民间再度“开花结果”。
闽台客家三角采茶戏的渊源与流变
作者: 陈芳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角戏  民歌小调  邵武县  客家地区  闽粤  民间戏剧  灯戏  采茶歌  戏曲学  专业剧团 
描述:音乐的生成、传播与变异,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文化现象。一、福建采茶戏的源流1、福建三角采茶戏的形成采茶戏源于赣南。闽赣交界同属客家地区,人民生活习俗及语言相近,赣南采茶戏形成后,随即传入闽
抚州采茶戏的发展及生存现状的思考
作者: 朱家骏  来源:芒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方戏曲  苏子裕  抚州采茶戏  戏曲声腔  抚河戏  曲牌体  板腔体  杂调  灯戏  地方戏剧 
描述:一、抚州采茶戏的概述与发展抚州是最早出现江南戏曲的地方之一。南方戏曲,以"永嘉杂剧"(南宋时期产生在温州一带。轻柔婉转的南方曲调)为始祖,后经由移民而传入江西。清代初期,"二黄腔"开始在江浙地区出现,随后流传至鄂皖赣地区,通过各个地方艺人的二度创作,很快在全国流行起来
赣南采茶戏
作者: 黄玉英  来源:台湾戏专学刊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角班  采茶戏  路腔  赣南采茶戏  灯腔  杂调  灯戏  十二月采茶歌  两旦一丑  茶腔 
描述:主要介绍岭南采茶戏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主要的剧本、角色行当和表 演形式,还有音乐和乐队伴奏的风格特色。
浅谈赣南采茶戏之由来
作者: 黄庚明  来源:戏剧之家(上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末清初  赣南采茶戏  江西省  江西采茶戏  乡土气息  灯戏  采茶歌  产生发展  中国戏曲  客家 
描述:赣,缘于境内有两条江,一条章江,一条贡江,章、贡两江在赣州汇合成为赣江,江西省由此简称赣,章贡两江流域也称为赣南。赣南采茶戏是在赣南三万九千多平方公里这片土地上,伴随着七百九十多万客家儿女的生存与繁衍产生发展起来的。它是江西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客家特色,故有中国戏曲百花中的一朵奇葩的美誉。
要识庐山真面目:关于九江采茶戏的源头及其他
作者: 学犁  来源:黄梅戏艺术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角戏  采茨  地方剧种  北腔  采莱  下河调  罗运保  灯戏  九江县  白扇记 
描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北宋苏轼这首《题西林壁》的千古绝唱,具有很深的生活哲理,对于指导戏曲历史的研究,还有其参考价值,就是说要认识本地方剧种的“真面目”,就不能“身在此山中”。当我最初拜读了肖鉴铮同志发表在1988年内部出版的《九江县文史资料选辑》(二)中的《九江采茶戏》,就感到它是一篇“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文章。触动了我要“识
Rss订阅